爱昌乐

官方移动发布平台

纠纷化解,看“老杜”出招

爱昌乐

2021-12-06 17:17

微信图片_20211206170949微信图片_20211206170944

昌乐融媒12月6日讯(记者 李雯)朱刘街道作为我县工业重镇,辖区内从业人员多,矛盾纠纷和劳资纠纷易发多发,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2020年6月20日上午,“老杜工作室”在街道正式挂牌。作为“老杜工作室”的擎旗人,杜介勋秉承“一心为民,久久为功”的理念,搭建政府与农民工联系服务的桥梁和纽带,充分整合部门联动资源,合力调处纠纷、化解矛盾。辖区矛盾争议数量由原先占全县的30%多,降至13%,政务服务热线一次办结率和群众满意率连续两年排名全县第一,为构建平安昌乐、法治昌乐提供了有力支撑。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任不重无以知君子。我县基层一线干部中,不乏经验丰富、工作能力突出的行家里手,朱刘街道“老杜工作室”的调解员杜介勋,就是其中一员。他是公认的欠薪纠纷“主攻手”、化解疑难纠纷“老中医”,总能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让无数矛盾得以消弭。或许有人问,老杜有啥“招”?离不开倾注满腔真诚,用耐心、热心、暖心的接地气方式与独有的调处智慧践行拳拳为民初心。也正是不遗余力、一心为民的真情诠释,老杜成了家喻户晓、津津乐道的“老大哥”。  

身经百战,从不畏难  

——“干这行,就得砸脑筋、磨嘴皮”  

12月2日,走进“老杜工作室”,杜介勋正忙着整理最近处理完的纠纷档案。一会儿书写、复印材料,一会儿找负责人签字,一刻也闲不下来。原来,要归档的是今年8月份和9月份通过市长热线接到的两起欠薪纠纷。经过3个月的调处,10月份终于为十几名工人一次性讨回欠薪112.5万元。  

“最头疼的就是劳资纠纷。”翻开档案袋,内装的是“情况说明”“潍坊12345承办单”等一整套办事流程的资料。一纸协议、一个指印看似简单,但调解起来却不容易,这次欠薪纠纷也不例外。  

接到诉求后,他带领工作室成员,会同企业所在社区、综治办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勘查、调研,彻底摸清摸透案件实情。查看双方合同协议后,又多次跑工地,找建筑方、分包方谈判,给他们算清法律账、经济账,不厌其烦地劝导。难就难在找准矛盾双方平衡点,100多万不是小数额,用人方哪能一下子接受?一次不行再一次、一轮不行再一轮,几经磨合周折,几经劝解调处,双方终于达成默契。其间,从调查到回访,前后经历8次市长热线、十几次现场调解。  

“干这行,就得砸脑筋、磨嘴皮”,矛盾越复杂,老杜也就越费神。难怪几个月不见,他头发花白了许多。  

不畏难、有耐力,得益于杜介勋身经百战积淀的深厚阅历。从街道劳动保障监察中队队长到目前工作室所长、从而立之年到接近花甲,20多年间,他接手的棘手案件不计其数。去年7月23日,某扩产项目在建工程中,许某等十余名农民工反映施工总承包企业某建筑公司拖欠十余万元工资问题。在老杜牵头下,经多方调查调解,仅两天,企业将所欠工人工资全部兑现。去年9月29日,某化工有限公司工人活动中心项目农民工宋某等11人通过市长热线,反映分包方负责人何某拖欠工资24990元失联。老杜联系化工厂分管副总,并明确告知公司,因分包方原因没有支付农民工工资,先由建设方协调总承包方垫付拖欠农民工工资。经过多方协调,总承包方将所欠农民工工资全部先行垫付。  

“讨欠薪,找老杜”,老杜早已成为当地农民工群体的“知心人”、追讨欠薪的“代理人”。近年来,杜介勋和团队累计调处劳资纠纷近600起,为劳动者追回欠薪1000多万元。  

一声“老杜”,不可辜负  

——“大事小事都要付出100%的努力”  

一声“老杜”,如此平凡而亲切,解决急难愁盼,饱含群众多少殷切期盼和信任?  

大到劳资纠纷、工伤纠纷、人事纠纷,小到邻里纠纷,杜介勋一网尽收。“调解是诉诸法院之前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为群众提供个说理的地儿,预防矛盾不可调和引发悲剧、惨剧。”老杜坦言,“大事小事都要付出100%的努力,就是想方设法筑牢这道无形防线。”  

工作室东墙上的一排锦旗中,有一幅装裱的字画颇为精致,上面写有行楷体“斡旋”二字。今年3月份,东村一村民因施工方雨水倒灌对自家房屋产生影响引发纠纷,闹得不可开交,还扬言要上访,村里怎么劝都不听。于是老杜介入调解,他第一时间查看房屋,了解实情,经鉴定,房屋为修缮级别。在赔偿事宜上,面对这名村民“狮子大开口”,老杜又拿出公正合理的预算方案,并征求本人意见,后来经过与施工方多次协商,双方最终达成赔偿协议,化解了矛盾。  

从开始着急上火到最后满意而归、从起初质疑不安到心悦诚服,在这名村民眼中,千言万语已不足以表达对老杜的感激,“斡旋”是对老杜调解最深切的感受。“不论矛盾双方是谁,决不能以一方利益牺牲另一方利益”,在老杜看来,要让来访群众息诉罢访、握手言和,就要做到有理有据,公平公正。  

其实,老杜也经常遇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纠纷。面对似乎无懈可击的僵局,他不仅有“磨”的功夫,更有“调”的机智。去年,大东庄村某前后邻因修缮房屋产生矛盾,多次调解无果后,老杜带着同事姚振东、王希良分别到当事人家中走访十多次。通过细致耐心沟通交流,并引用“六尺巷”典故中“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古训开导,双方最终化干戈为玉帛。  

老杜就是这么尽心尽力,他曾经含泪暂别住院的老母亲,连续20多天为7起欠薪案件协调奔波,最终让农民工拿到工资安心过年。面对上访群众感激的热泪,“没啥好说的,都是本职工作”,一句话简单直白,其中却包含着老杜无尽的心血与奉献。  

每一起纠纷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一宗案卷当中都记录着精心调解的点点滴滴。精准把脉、对症下药、现身说法、全力调解……任凭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辗转街道、跋涉乡村,老杜始终带领他的团队活跃在维护正义、依法维权的路上。  

满腔热忱,真诚服务  

——“群众心里暖和是我们最大的欣慰”  

老杜不只是劳资纠纷“主攻手”、专治疑难纠纷“老中医”,更是服务群众的贴心人。“群众心里暖和是我们最大的欣慰。”始终把群众当亲人,把群众的事当家事,老杜深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道理。  

待遇领取资格认证中,针对群体多半是体弱多病的退休干部这种情况,老杜带领业务人员挨家挨户上门服务,现场签字、摁手印。发现来缴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老人因年纪大不会操作自动缴费机,尽管原则上不收取现金,但他还是第一时间协调了一台验钞机,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现金收取服务。“不服不行,老杜想得就是周到。”来办事的群众纷纷竖起大拇指。  

在都南村,有这么一户李姓人家,妻子是二婚,育有一子二女,享受低保待遇,可因某些情况不符合政策被取消了低保,为此李某找到了老杜。通过多方了解,其儿子和妻子都患有精神疾病。为确定情况,老杜全程陪伴进行病情鉴定,并为其儿子办理了低保,还安排了扶贫公益岗位。每年6600元的收入,让一家人的日子不再那么紧巴。后来李某生病,老杜又为其办理临时救助资金,解了燃眉之急。  

一名70岁的退休工人来访让老杜记忆犹新。据老人反映,与同年当兵的同龄人相比,退休工资少发几百元,同时1991年在岗时却少了一级工资。老杜自驾车陪老人先后到县人社局、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企业人力资源部进行专门咨询查询后,又将对方送到公交车站。一大圈下来,老人的部分疑问得到客观公正的解答。但时间跨度长达30年,企业对当时情况难以复原,老杜赶紧协调企业就少发一级工资向老人赔礼道歉。最后,真诚、耐心的服务打动了老人。老人激动地说:“你们这么热心,我心服口服了。”  

不止老弱病残特殊群体,老杜的这份真诚和满腔热忱,每个找他办事的人都能感受到。“我的手机里面有2400多个联系人,除了亲戚朋友100来个,其他全是找我调解过纠纷的。”老杜说,办完纠纷,后续有需要再找他,直接通过微信就很方便。  

面对某公司一职工突发脑溢血的事件,老杜带着工作室成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安抚好家属情绪。在他的努力下,最大限度整合街道资源,既让企业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又让职工享受到全面的救助政策。“如果后期丧失了劳动力,还可以继续找我,后续帮扶工作我一定跟上。”老杜这句话着实暖到对方心窝。  

“只要有利于群众的事,就必须办好,否则,就对不起这份工作。”服务就服务到底,办事办到群众心坎,老杜为笔记本上这句话刻写下了生动注脚。  

打开“爱昌乐”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