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诸城

官方移动发布平台

嘉兴日报 | 【足迹 1921开启的故事·追寻】追寻王尽美的足迹

读嘉•城事

2021-03-28 09:28


  潍坊、诸城、枳沟镇、大北杏村、乔有山、潍河水;秦皇岛、山海关、京奉铁路、铁工厂……随着追寻足迹的展开,这些地名携带着它们特有的故事以及历史的气息,在我们采访小组的面前一一打开,徐徐走近。虽然,这些地方我们也是第一次来到,却有着别样的亲切。

  1898年,王尽美出生在山东莒县大北杏村(今属山东省诸城市)的一户佃农家庭,家境苦寒,现存的故居是类似仓房的半窖式柴园偏房,虽经整修维护,仍可见当年的赤贫。门框低矮,几乎每个人都要弯腰屈身才能进入。

  幼年的王尽美靠着他的聪颖和勤奋,以给地主家孩子陪读的方式获得了读书的机会,从而改变了他的视界,赋予了他才情与抱负。

  “命不好换命”,王尽美一直相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努力奋发、尽善尽美,正是他一生的写照。“潍水泥沙挟入海,铮铮乔有看沧桑。”这是王尽美在考取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离家临行前,登上乔有山,远眺潍河水,踌躇满志,而写就的一首小诗。

  五四运动爆发后,王尽美被推选为省立一师北园分校代表,积极参加罢课、集会、游行。据王尽美之子王杰回忆:“1919年6月的某一天,父亲等人在诸城县城西河滩举行反日救国大会,吸引数千人参加。”

  “祖父与邓恩铭等人作为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始人,1921年7月,两人奔赴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当时一大代表大多住在预先租下的博文女校的三间房内,祖父与邓恩铭和毛泽东是邻居。在上海,祖父与毛泽东相识相知,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王尽美之孙王军先生告诉记者。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更坚定了王尽美为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献身革命的信心和决心。从嘉兴南湖回济南后,王尽美写下了著名的《肇在造化——赠友人》:“贫富阶级见疆场,尽善尽美唯解放。潍水泥沙统入海,乔有麓下看沧桑。”根据这首诗,他把自己的原名王瑞俊改为王尽美,彰显自己共产主义的志向和远大抱负,为全人类实现尽善尽美的社会理想。

  在王尽美的故居,记者发现了挂在墙上的一把二胡,据王军先生回忆,王尽美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青年。在这方面,史料中也有记载。1922年1月,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王尽美作为中共代表出席了会议,在与会间隙的联欢会上,王尽美施展了文艺才华,用三弦演奏了《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多首中国乐曲,博得各国代表一致喝彩。

  有一个细节,为传播革命声音,他亲自办报,并且成为多份报刊的主笔,不仅撰稿,还要编辑排版,晚上再参加印刷,甚至白天还要上街卖报,如此“全才全能”,让我们今天的新闻工作者感叹连连!

  一路北上,山海关,踞山霸海,雄奇天下,萦绕着金戈铁马的岁月烽火。一百年前的山海关不仅是“天下第一关”的军事要塞、京奉铁路的咽喉,同时也是北方铁路工人的聚焦地。

  1922年8月,王尽美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副主任的身份,秘密来到山海关铁工厂(中铁山桥集团的前身),开办工人夜校,团结工友,成立“山海关京奉铁路工友俱乐部”,号召工人破除狭隘的帮会成见,站起来当家作主,并建立秘密党小组,发展党员。

  不断争取工人的权益,是王尽美毕生的追求,他曾写下“无情最是东流水,日夜滔滔去不停;半是劳动血与泪,几人从此看分明”,激励工人为争取幸福和自由而不断奋斗。

  10月4日,王尽美组织山海关铁工厂数千名工人举行罢工,历经9天,最终取得胜利。这场震惊中外的京奉铁路工人大罢工,在中国铁路工人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也为中铁山桥这家百年企业植入了一心向党的红色基因。

  “中铁山桥1894年建厂,1922年王尽美来到山桥创建了秦皇岛地区第一个党组织,给企业注入了红色基因。山桥由桥而生,因红而兴。桥是山桥的根,红是山桥的魂。”中铁山桥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部长刘洪利说。

  中铁山桥还较为完整地保留了王尽美当年工作时的车间,在粗犷斑驳的车间内仿佛还存有他白天劳作、晚上讲课时的奔忙身影。王尽美汉白玉塑像、青年园、厂史展馆、“红桥精神”、新员工入职及党团员的青春誓言……在今天现代化厂区内随处能感受到火红青春的奔腾及红色基因传承。

  王尽美从嘉兴南湖带来的红色基因,由山桥第一代革命工人杨宝昆等人开始传承至今。从“红船精神”到“尽美精神”到“红桥精神”,沿袭传递,而百年后的今天,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依然是企业的主旋律。由王尽美等革命先驱播撒星星火成燎原势的中铁山桥建桥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钢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跨过大江大河以及大洋,走上世界一流的中国跨越史。

  王尽美在艰苦的条件下,长期高强度投入工作,积劳成疾,1925年,为了他信仰的光芒和追求的解放事业,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7岁。

  在病榻前,王尽美请青岛党组织的负责人笔录了他的遗嘱:“全体同志要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及全人类的解放和为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这份遗嘱得以完整保存,成为共产党人的精神财富,也成为指引后继者、永远跟党走的精神路标。



文字记者:杨志勇 张弛
制图:张利昌


作者: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满意

0

基本满意

0

不满意

0

打开“爱诸城”看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