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青州

官方移动发布平台

听新闻

好品山东丨春天里的第一把香椿上市!“树上黄金”带富整个村

看青州

2022-03-10 14:07

芳菲三月,临朐的寺头镇四处弥漫着香椿的气息,浓郁醉人。红香椿素有“树上黄金”的美誉,作为临朐县首个中国地标农产品,寺头红香椿风味独特、质脆多汁,这得益于临朐县上千年的栽植历史,特定地理环境和气候,当地几乎户户栽种。

建起首个棚 价格翻了30倍

3月5日,惊蛰。早上六点不到,南西安村的大棚红香椿种植户就早已在棚里忙活起来。村委门口,大小车辆早已等候,只等香椿一采摘下来,便立马装车。不到中午,这个被明太祖称为“天下第一香椿”的贡品就可进入到市民的餐桌上。

在种植户刘贞海的带领下,记者沿村北土路盘旋而上,大棚基地便出现在眼前。不一会儿就到了他家200多平米的大棚前。刘贞海掀起厚重的布帘,一股热浪裹挟着浓郁的香椿气味扑面而来。大棚内1米至两米不等的香椿树,沿着大棚的弧度密密麻麻挺直而立。每一棵香椿树顶端都是一簇簇鲜嫩的香椿,翠绿的颜色中点缀着或深或浅的紫红色,成为春日里一抹独特的风景。

六点十五,57岁的种植户刘贞海来到村委门口广场上,将刚采摘的红香椿交给了收购商。“现在行市还行,13块钱一斤,比前几天涨了,随着复工复市,价格逐渐回升了。”刘贞海高兴地说,“这多亏了老书记,让我们不仅不用上墙爬树摘香椿了,还能挣大钱。”

南西安村坐落于镇区东南山区,位于半山腰,土地以山地丘陵为主,村内少有平坦开阔的土地,拥有180户的村子依山势而建。村后的山岭梯田里栽植着一棵棵香椿树苗,待到深秋时节,这些树苗将被移栽到大棚里。

“春种一面坡,秋收一瓢粮”。在种植大棚红香椿之前,像其他村民一样,刘贞海沿袭祖祖辈辈广种薄收的习惯,主要种植小麦、玉米,不过那时汗珠子摔八瓣也仅能勉强糊口,想脱贫致富那是天方夜谭。可17年前事情有了转机。

“老刘,咱村里这么多香椿树,何不移到棚里,像寿光一样试试反季节栽培?”2003年,帮扶南西安村的县科协主席杜长远向当时的村支部书记刘会堂建议。“我帮扶2000块钱启动费,再给你派两名技术员。”

听了杜长远的建议后,刘会堂选择好合适地点,在南西南村建起了镇上第一红香椿大棚——一个用玉米杆子围起来的占地100平米的“山寨棚”。

2003年腊月,在技术员刘光喜、张同顺和刘会堂的摸索下,头茬红香椿成熟了,50斤。当以60块钱一斤的价格成交后,村民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因为那时露天香椿要等五一之后才成熟上市,还得爬树采摘,而且价格才两块钱一斤。

2004年五一左右,当首个大棚红香椿最后一茬上市后,刘会堂大体算了一下,共600多斤,村里一下成了“万元村”。

于是2004年,9个棚。2005年,80个棚……在刘会堂的带领下,村民种植的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到了120个棚。

“为保障大棚红香椿发展壮大,镇上也不断出台政策,扩大发展规模。”寺头镇民生保障服务中心主任王秀明介绍,“派技术专家对传统大棚生产进行革新改造,同时积极研发露天培育壮苗、棚栽香椿苗每年轮换、香椿苗矮化促壮和密植移栽等技术。积极加强管理服务,拓宽销售渠道。”

如今,寺头大棚红香椿主要分布在南西安、桃花、石佛等3个中心村,近200个冬暖式大棚。露天红香椿遍布全镇15个中心村,面积2.2万亩,产量7000多吨,成为富民强村的“黄金产业”。

大伙齐发力 “村企联盟”实现三赢

“我们还从‘村企联盟’中分得了一杯美羹呢。”村党支部书记刘文朋说。为充分优化组合“三农”与企业资源,寺头镇按照政府引导、企业搭台、群众参与原则,积极动员农业龙头企业与相关产业村“联姻”,实施“村企联盟”。

据寺头镇副镇长吴振介绍,具体模式就是由香椿种植面积比较大的南西安、石佛、桃花、河庄四个中心村为基础平台,每个中心村分别由香椿种植户、村“两委”成员、村集体出资成立村级合作社,再将四个合作社加入山河食品成立的春早红香椿联合社。种植户种出的红香椿,通过村级合作社统一配送到春早红香椿联合社,联合社将红香椿一部分作为鲜菜销往市场,一部分由山河食品深加工后再进行销售,所得利润按比例分红。

“在像由于疫情等因素导致价格变动或滞销时期,‘村企联盟’不仅解决了部分销售难题,稳定了价格,避免了红香椿大量积压,解决了以往商贩联手压价造成农民损失的问题,还能保证企业有稳定原材料供应,真正实现村集体、老百姓、企业‘三赢’。”吴振说。

“今年春节虽然碰上了疫情,但在上级部门严密防控和老少爷们的努力下,我们依然很有信心战胜疫情,在各方帮助下,销路也逐渐打开了,红香椿又可以飘香全国了。”南西安村党支部书记刘文朋笑着说。

“三产”大融合 吃干炸净红香椿

早在2010年7月,寺头红香椿就摘得“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桂冠,成为临朐县第一个通过国家级认证的农产品。此后,中国有机转换产品和基地、省级示范社、省级龙头企业、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园等围绕红香椿的一个个金字招牌接踵而来。

2019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示范镇”又花落寺头。这让本来就努力拉伸延长加厚“三红一黄”(红香椿、红山楂、红丹参、黄烟)特色农业产业链,吃干榨净特色农产品资源,加快乡村振兴步伐,鼓足农民钱袋子的寺头镇党委班子的脚步更加坚定。

其实,在红香椿深加工、扩规模、“三产”融合发展等方面,寺头镇早已“探路”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自2015年开始,我们就建起‘龙头企业+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发展订单农业。2016年又推广线上农业,建起全县首家临朐特产电商体验馆,消化了全镇40%的红香椿。”寺头镇纪委书记冯建花介绍说,“自2017年开始,连续举办三届红香椿文化节,探路休闲农业,打造“文旅农”融合发展模式,仅首届文化节,种植户总体收入就同比增收10%。”

寺头镇党委书记袁海涛介绍道,“寺头是山区,农业资源丰富,地标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不少。今年将结合县委农村工作会议要求,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按照‘三高三品’”要求,加快补齐短板,走好‘一村一品’之路。”袁海涛如是说,“拿红香椿来说,就是要来个‘亩均论英雄’。”

为此,寺头镇计划将原有“普通版”大棚升级至现代“豪华版”,大田改设施、散块改园区。加大与山农大等科研院所合作力度,研发红香椿种子。配套建设集育苗、种植、水肥一体化等现代技术的示范基地,并加强示范推广,积极推动红香椿向高收益、高收入迈进。

抓住县里补贴农业产业化发展政策,寺头加快“两村两园一合作”建设。计划打造两处精品露天红香椿有机采摘基地,巩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园,积极对接成立带动能力强的联合社“抱团取暖”,形成“联合社+专业合作社(基地、农场)+农户”的农业合作经济体系。

“为减少中间差价,我们将直接对接首农集团,将红香椿直接发到北京。根据红香椿分布区域,布局建设红香椿交易市场。引入社会资本,继续提升红香椿深加工项目。同时不断培育扩张农产品电商企业和龙头企业。”袁海涛说。

据了解,针对大量栽植完毕的红香椿,寺头镇还计划引进新项目,加工成取暖颗粒或者菌棒循环利用,吃干榨净香椿资源。以红香椿为媒,继续发展节会经济,选择特色村居,打造乡村旅游示范村,促进文旅农融合发展。


打开“看青州”看评论

1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