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威海

官方移动发布平台

听新闻

最新!这类物品不再检测核酸

威海市广播电视台

2022-07-14 18:05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日前印发通知,要求对进口非冷链物品实施分级分类管理,不准自行出台进口非冷链物品加严管控措施,不得层层加码。


风险等级判定原则

进口非冷链物品指运输温度在10℃以上的进口物品。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常温条件下新冠病毒在大部分物品表面存活时间短,1天内全部失活。

进口非冷链物品被污染风险分为低风险和高风险2个风险等级,判定原则:

  • 符合以下任意条件之一的,判定为低风险。

来自新冠肺炎疫情低风险国家(地区)的进口非冷链物品;


所有大宗散装货物,包括煤炭、矿石、化工原料、粮食、饲料、牧草、原木等进口非冷链物品;


装载入境物品的航空器、船舶、列车、汽车自离开启运口岸起超过24小时的进口非冷链物品;


装卸时不与装卸人员接触的进口非冷链物品;


已实施预防性消毒的进口非冷链物品。

  • 不属于以上任一情形的,或无法判定风险等级的进口非冷链物品,按照“从严”原则,判定为高风险。


  • 根据以上情形,判定为低风险的进口非冷链物品,运载该物品的交通工具司乘人员中发现有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由地方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研判风险等级。


  • 特殊用途的进口非冷链物品由地方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研判风险等级。


分级分类防控措施
  • 判定为高风险的进口非冷链物品,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关于印发进口高风险非冷链集装箱货物检测和预防性消毒工作方案的通知》规定的分工和流程实施预防性消毒。各地不再对进口非冷链物品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


  • 对于危险化学品、活动物、饲料、饲料添加剂、水果、蔬菜、精密仪器等无外包装或外包装易造成消毒液体渗透污染的物品,不实施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和预防性消毒,由地方联防联控机制视情以适当方式进行处置。


  • 判定为低风险的进口非冷链物品,不再实施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和预防性消毒。


不准自行出台进口非冷链物品加严管控措施

各地联防联控机制应当严格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相关文件要求落实进口非冷链物品疫情防控措施,抓紧调整进口非冷链物品静置存放规定,不得层层加码。

常温下物体表面新冠病毒1天内全部失活!

但"海淘”时仍要注意这些

近日,很多人关注到国家卫健委官网7月12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优化进口物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根据该《通知》,各地不再对进口非冷链物品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因为最新研究显示,常温条件下新冠病毒在大部分物品表面存活时间短,1天内全部失活

这条消息让很多“海淘”爱好者松了一口气——这意味着新冠病毒随着非冷链商品来到身边的概率大大降低。不少“海淘”爱好者已经摩拳擦掌,打算畅快地“买买买”。

但记者查看相关《通知》、询问有关物流企业获悉并通过实测发现,下消费者要“海淘”,仍应注意发货地、配送时效等信息,远未到“高枕无忧”的时候

进口非冷链商品仍分不同风险等级

首先要提醒的是,“病毒失活”并非意味着进口商品就完全没有风险。《通知》明确指出,进口非冷链物品(指运输温度在10℃以上的进口物品)被污染风险分为低风险和高风险2个风险等级

其中,低风险等级商品包括:来自新冠肺炎疫情低风险国家(地区)的进口非冷链物品;所有大宗散装货物,包括煤炭、矿石、化工原料、粮食、饲料、牧草、原木等进口非冷链物品;装载入境物品的航空器、船舶、列车、汽车自离开启运口岸起超过24小时的进口非冷链物品;装卸时不与装卸人员接触的进口非冷链物品;已实施预防性消毒的进口非冷链物品等。

不属于以上任一情形的,或无法判定风险等级的进口非冷链物品,按照“从严”原则,判定为高风险。

此外,如果判定为低风险的进口非冷链物品,可运载该物品的交通工具司乘人员中发现有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由地方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研判风险等级。

对于不同风险等级的进口非冷链商品,需采取不同的防控措施。例如,对高风险等级的产品,《通知》要求实施预防性消毒;对水果、蔬菜、精密仪器等无外包装或外包装易造成消毒液体渗透污染的物品,不实施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和预防性消毒,由地方联防联控机制视情以适当方式进行处置。

只有对低风险进口非冷链物品,《通知》表示可不再实施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和预防性消毒。

换句话说,虽然国家取消了对进口非冷链产品的核酸检测要求,但并没有取消预防性消毒。对部分来自疫情高风险地区或国家的产品,仍旧要实行预防性消毒

为何有的“海淘”隔天送到,有的却跑了近一个月?
消费者除了要关注“海淘”防疫举措,还要注意时效。
从实测看,当下“海淘”的配送时效要比疫情前长很多
例如,上海消费者罗女士在6月17日凌晨,通过同一家跨境电商下单了4件商家直营商品,其中1件商品在6月18日下午送达;2件商品于6月20日晚间送达;可有1件商品直到7月初也没有送到。罗女士多次联系电商客服催促,最终才在7月11日中午送达。
为什么同一家电商的商品配送时效相差那么大?罗女士查看产品介绍和物流记录才发现,4件商品虽由同一商家销售,但发货地完全不同:送得最快的产品标注为“国内现货”,来自浙江绍兴仓;稍晚的2件商品分别来自宁波保税仓和郑州保税仓;最慢的一件来自中国香港仓。境内仓库的产品经过清关后,迅速进入常规配送流程;来自香港的产品需经过“仓库发货—GFC仓(全球订单履约中心)—干线运输—清关—配送”等多个环节,,其间还有静置消杀过程。

同一家跨境电商不同仓库发货的配送效率相差很大

罗女士注意到,相关商品在进入GFC仓后,足足消杀静置了14天,才进入干线运输;在清关中,又进行了预防性消杀。可该产品的介绍页面和物流页面均表示,预计配送时间为14天至21天,而实际收货时间已经超过了21天。

包裹到底“卡”在哪里?记者以罗女士的经历询问多家物流企业,他们明确表示,当下“海淘”的时效确实比疫情前长不少,而且会受到不可抗力影响。

物流企业介绍,目前大部分国际包裹根据不同种类、材质,在配送前都需要消杀静置3天至7天,比如服饰、不锈钢、玻璃等产品或材质,静置的时间就会长一些。同时,配送时效与发货地、收件地的疫情有关。以中国香港为例,目前仍有新增病例,所以对香港发货的产品更要落实预防性消杀。此外,受疫情影响,当地的物流配送效率会降低。相关人士分析,在罗女士的案例中,相关商品并不需要消杀静置14天,“大概率是当地物流衔接不上,所以耽搁了配送效率。”

“海淘”注意时效,冷链产品选择正规渠道

业内人士觉得,罗女士的经历可以给喜欢“海淘”的消费者提个醒,当下“海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海淘”时为物流配送留出时间,急需使用的产品不建议“海淘”。

二,若对产品配送时效有要求,可选择国内保税仓发货的产品。

三,谨慎“海淘”进口冷链产品。消费者应注意,国家卫健委此次《通知》所称的“不进行核酸检测”仅针对“进口非冷链产品”,并没有排除进口冷链产品携带病毒的活性和传染风险。所以,消费者若通过“海淘直送”的方式选购冷链产品,务必提高警惕,做好消毒和防护措施。

当然,消费者无须“谈进口冷链商品就色变”,可通过境内正规渠道采购进口冷链商品。目前,我国对进口冷链食品按照现行分级分类处置技术指南执行防疫措施。在进口冷链食品消杀和检测方面,进口冷链食品入境量较大的口岸城市由政府牵头建设集中监管仓,对进口冷链食品入库统一消杀、统一检测。在进口冷链食品全链条追溯管理方面,相关部门要按职责督促相关企业落实进口冷链食品入境、仓储、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各环节疫情防控要求,依托信息化手段推动全链条追溯。

需要提醒的是,提供“海淘”服务的商家也应就预防性消毒、配送时间、发货地点等进行明示,避免因配送时效等产生消费纠纷。

--END--
编辑:XIUXIU
来源:综合国家卫健委网站、央视新闻、上海网络辟谣
推广合作:0631-5191412


编辑:威海融媒

阅读量:660

打开“我的威海”看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