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能源枣矿集团高煤公司,有这样一位工匠精神的忠实践行者,始终怀着一颗“拓荒牛”的赤诚之心,扎根煤矿机电专业22年,以推动技术进步、保障安全生产为己任,带领团队攻破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题。他,就是高煤公司副经理——王勇。
瘦瘦的身材,微笑的脸上戴着眼镜,温文尔雅、和蔼可亲……初见王勇,或许大家无法将他同煤矿技术创新达人联系到一起。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儒雅的青年干部,近日,被山东能源集团授予“科技创新杰出人才”称号。
“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干起,伴随企业慢慢成长。说句实在话,这都离不开企业的培养。”提起成绩与荣誉,王勇坦然说道。
王勇,出生于1978年,1999年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后,进入枣矿集团从事机电技术管理工作,从此与机电专业结下不解之缘。2018年10月,担任高煤公司副经理。
“在煤矿工作,更能感受到煤矿工人的不容易,深感压力与责任。”是王勇常说的一句话。作为机电专业的带头人,他始终坚持“管理人员多操心、一线职工少受累”的理念,着眼现场安全生产、降低劳动强度等关键,真刀真枪在一线解决实际问题,为职工办了一大批的好事实事。“井下多功能物料装卸机器人”的研发,就让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
以往,该公司掘进工作面运输砂子、水泥等散料,都是人工装卸,劳动强度高、工作效率低,装卸时产生的粉尘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王勇看在眼里,急在心中,深入现场调研论证后,决定与专业院校共同研发物料装卸机器人。
研发初期,为了更好地满足现场环境需求,王勇全过程跟现场,参与每一条大巷的测绘,并积极与院校教授交流,亲自设计机器人的行走、旋转及抓斗机构,边论证、边修改、边完善。2020年初,机器人研发成功。作为煤炭行业首例多功能装卸料机器人,使用前仍需进行1-2个月的现场工业性试验。由于疫情严重,院校专家无法亲临现场试验。王勇当即决定,亲自上!他第一时间赶回矿井,盯在井下现场,一遍遍地组织试验,直到试验结束,期间没有回过一次家。
“以往都是人工装卸,习惯了,没有谁想着去创新。王经理亲自参与研发的机器人,大大减轻了咱的劳动强度,真好!”“井下多功能物料装卸机器人”不光赢得了职工们的欢迎,还得到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认可和推广。研发过程中,获得12项发明专利,其中3项国际专利。
为了更好地服务一线生产,提高物料运输效能,他还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研讨攻关,推广应用锂电池单轨吊运输系统,实现了地轨、天轨的无缝衔接,强化了安全保障,减少了运输环节,提高了运送效率。
王勇常常这样告诉身边的职工:“安全质量标准化是安全生产的基础。我们必须牢树精品意识,打造机电精品运输线路,争做兄弟单位的标杆。”正是有着这样的决心与标准意识,让他带领创新队伍打造了一条条安全、高效、精美的机电运输巷道。
今年年初,该公司选取西七主运胶带为试点,大力开展精品皮带机道创建。王勇的脚步跑遍了巷道的角角落落,带领技术团队全面排查皮带巷驱动布置方式、检修空间、辅助运输条件等情况。现场发现问题,就地召开“地头会”,现场展开头脑风暴。先后推广应用“沿线急停开关”“烟雾智能检测”“煤流智能管控系统”等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让整条巷道充满了智慧。参与编写的《高煤公司带式输送机机道精品创建标准》,被大家称为精品巷道的“创建宝典”。
近年来,他还先后牵头完成了信息化矿灯应用、采掘皮带集中控制、矿山提升系统重大风险防控关键技术与应用等十余项技术创新项目。积极投身智能化洗煤厂建设,主持开发了集工艺设备集中控制、煤泥水自动平衡控制、密度智能跟踪控制和自动加药控制系统等为一体的选煤厂生产智能管控系统,建立了洗煤生产数据综合管理系统及网管式远程停送电、生产可视化视频监控和数据管理等功能平台,倾力推动洗煤厂向“黑灯工厂”的华丽变身。
“现在,井上鼠标轻点,井下煤流滚滚,职工们真正享受到了智能化矿井建设带来的红利。机电运输系统必须跟上步伐,走在前列。”王勇说。在科技创新助力智能化矿井建设的征途中,王勇仍在逐梦前行……
打开“山东能源集团”看评论